二月二,开犁奏响春耕曲

2025.03.02 17:31 榆林日报 任静

作者:任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宋代才子苏辙的一首《春日耕者》,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了一幅春耕图。

在传统文化中,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龙被认为是掌管风雨的神物,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因此这一天也叫春耕节,这是一个富有深厚农耕文化意蕴的节日。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正是下地躬耕春播时。

在古代,农耕是人们的生活重心。没有先进的机器可以用于耕作,只能借助牛马耕田。二月二正值仲春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古人认为这一天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日。因此,逐渐形成了举行祭祀、祈求丰收的传统习俗,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癸卯年春天,我有幸在榆阳区古塔镇赵庄领略过一场尤为震撼的春耕大典。春耕大典包含击鼓迎春、祭春仪式、吟诵《耕读赋》等活动,无不体现了文明发祥、子孙繁衍,礼乐典范的华夏文明,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中阵容庞大的八佾舞,令人耳目一新。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种舞蹈,据说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一种祭祀舞蹈,是对“礼”的最高诠释。《荀子·王制》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春耕,作为一年耕作的起点,凝聚着人类千百年来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智慧,应时而作,收获丰衣足食,进而促进国泰民安。

《诗经·小雅》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古时,春耕时节会由天子亲自劭农劝稼、祈求年丰,因而春耕大典便成为一项隆重的典礼。古代帝王在春天第一个吉亥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首先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然后去太岁殿拜太岁,再去公田籍田亲耕。天子亲耕为表率,劭农劝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春耕大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吟诵《耕读赋》,祈福大地五谷丰登、人民衣食无忧,大力弘扬“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耕读文化,意在引导百姓回顾乡村历史,发掘黄土地淳朴、敦厚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为壮观的是千人耕种盛景,当田间地头布满村民忙碌的身影,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在赵庄大地徐徐展开,丰富了多少现代人对于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和向往。

山光海气漾云容,恰好春耕卜岁丰。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对土地的热爱和珍视。身处陕北高原这块皇天后土上的子民,更加崇尚农耕文化精神。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时令节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一年一度隆重地举行开犁春耕节,正是重视农耕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旨在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勤劳耕作,以期获得丰收和幸福。

春耕习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二月二春耕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时和年丰、消灾免病、纳福转运。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庆祝活动莫过于舞龙和祭龙,通过欢快的舞蹈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畏,同时也传达人们向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广西一些地方会进行“耕龙”活动,把铁锨、铁耙等工具装饰成龙形,象征着耕作之龙,希望能够有丰收。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拉绳”“扫寨”等活动,寓意着把厄运扫出门,迎接吉祥。

在靠近北草地一带的黄土高原北部,正月二十三就开始过耕牛节了,也有人说这天是牛的生日。俗语道:“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传说上古天气干旱,民不聊生,任劳任怨的天牛下凡,才拯救了人类。过去在陕北地区,这一天牛不耕地,马不种田,所有劳作的牲畜都要好好歇息,养精蓄锐。之后,春耕陆续揭开帷幕。除此之外,二月二春耕节,有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开犁仪式,象征着新一年的耕作正式开始。这些习俗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儿时生活在乡村,头几天,村民就着手筹备二月二春耕开犁日,修理农具、准备种子,给耕牛打理毛发、清洗蹄子、准备草料。这天,阖村上下,呼朋引伴相约去镇上参加春耕盛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官方举办的集体踏青活动。春耕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人们聚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共同感受节日的喜悦和文化的熏陶。

陕北的春天姗姗来迟,草木尚枯黄,风已渐暖。午后的空气中弥漫着太阳暖洋洋的味道,山顶和阳坡上的雪融化了,背洼沟坎积存着一些残雪。秀延河水哗啦啦流淌而过,垂柳返青,浮在水面上,仿佛为水流打着不疾不徐的节拍。男女老少都被春意唤醒,穿着一新,携儿挈女,精神抖擞地聚到全镇最广阔平展的一块川地上,翘首期盼隆重的节日开始。

每个村庄都要选最好的耕牛参加盛会,在开犁日,几十头优质耕牛被统一赶到前坪里,人们不约而同地聚拢来,满脸期盼的神情。几位富有经验的老农在牛群中走马灯似地穿梭着,不时扒开这头牛嘴看牙口,抬起那头牛腿拽几下,戳戳另一头牛的脊梁骨仔细打量着,寻思着,然后又凑到一起商议着。乐得牛倌们手舞足蹈,在他们眼里,自己喂养的耕牛最是顶呱呱,耕牛一亮相,仿佛是他自己的孩子受到世人瞩目,那骄傲自得的心情,简直藏掩不住。

一会儿,其中一位有话语权的中年男人出场了,他将旱烟锅在鞋底上一磕,别在腰带上,不由分说上前一把拉住其中一头犍牛的鼻圈,几步将它从牛群中牵出来。无疑,这头犍牛荣膺了本年度开犁使者。这头大犍牛体魄健壮,厚实的胸膛,宽大的脊梁,四蹄泰山般稳稳屹立在土地上,惬意地甩着粗壮的尾巴,面对黑压压看热闹的人群,毫不怯场。围观的人群一片喝彩,掌声四起。几位头裹着羊肚子手巾的青壮男子,呼啦围过来,开始装扮起这头大犍牛来,牛头上戴一朵大红花,腰间系一条红彩绸,装扮一新的大犍牛,显得喜气洋洋,精气神十足。

绳索套上了,犁也配上了,耕地把式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满脸络腮胡须,典型彪悍的陕北汉子。“叭叭——”他抬手轻轻扬起鞭子甩出清脆的声响,人们的目光齐刷刷聚到了那条鞭梢上。随着耕地把式一声荡气回肠的吆喝,开犁使者双眼圆瞪,四蹄奋力踏步向前,脚下,犁铧破开坚硬沉睡的土地,翻起湿润的黄土,一股泥土的清新气息瞬间扑面而来。耕地把式一手高高举起牛鞭,一手紧握犁耙,指挥着牛在前坪里画了一个圆满的大圈。继而一声吆喝,耕牛停下来,掌声雷动。人们一窝蜂儿围拢过来,仿佛是在迎接凯旋的功臣,有人忍不住伸手抚摸着开犁使者光滑如缎的脊梁,尽情表达内心由衷的欢愉。

二月二,草木新生,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来到。伴着紫燕呢喃,布谷鸣啭,沃野大地开犁奏响春耕曲。春天撒种种千顷,汗水殷殷万仞情。春耕节,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习俗,播下希望的种子,更承载了人们亘古对美好生活愿景的无限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