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首要抓手,紧盯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重点,坚持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整治提升,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千万工程”榆林样板。
当前,在榆林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热潮此起彼伏,新时代乡村巨变正在蓬勃展开,无数个美丽乡村各展风姿、交相辉映。
擘画先行蓝图,锚定乡村振兴坐标
我市深度研习“千万工程”经验内核,将“千万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按季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4—2027年)》,并组建推进工作专班。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省级示范、市级重点村建设。建立工作专班、示范创建、项目管理、督查推进等机制,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汇聚起推动“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
在规划实操中,我市依循本土实际,锁定“三线两河”(铁路沿线、高速路沿线、国道等主要公路沿线和沿黄流域、无定河流域)周边村庄,精心铺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总体布局。聚焦百村示范“五好”、千村提升“五优化”目标,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立足西部白于山区、北部风沙滩区、东部沿黄土石山区、南部丘陵沟壑区等多元地形地貌与地域文化特色,统揽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加速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成就科学合理、民众参与、切实可用的“一村一策”。
当下,我市已成功获批57个省级示范村,踊跃创建第二批省级示范村56个,启动75个市级重点村建设。
雕琢环境品质,绘就乡村锦绣画卷
榆阳区首创“群众自筹自治+政府奖补引导”模式,激发村民踊跃投身人居环境整治,构筑人人参与、户户共建的长效格局;吴堡县创立“三捆绑一包干”(职责捆绑、人员捆绑、资金捆绑、划片包干)长效管护模式,塑造“路洁、户净、村美”的靓丽景致;子洲县推行清洁运行“市场化”,以环卫保洁“外包”助力乡村颜值与品质跃升……
优质宜居环境既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许。我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协同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卫生厕所33万座,普及率达76.9%;行政村、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94.5%、94.7%;106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治理管控率35.8%。持续开展“清洁乡村、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红黑榜”和“五美庭院”评选、道德积分兑换等活动,增强村民自觉守护村庄环境的意识。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我市启动“个十百”示范村创建工程以来,稳步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向村覆盖、入户延伸,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网、物流提档升级,逐步达成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据统计,我市已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各5个,累计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0个,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67个。
激活产业引擎,创新乡村治理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近年来,我市深度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紧紧围绕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4个百亿级产业及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精耕细作“土特产”文章,叫响区域优势名品,聚力打造新型经营主体与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高地,加速建设旱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乡村产业振兴内涵多元,既要立足第一产业,又不能局限于第一产业。大力实施“千村光伏”行动,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添“阳光收益”;持续强化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今年有314个村集体经营有望收益超50万元;引导农民将庭院的“方寸之地”变身增收致富的“宝藏之地”……我市乡村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乡村治理亦至关重要。我市秉持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其中,绥德县满堂川镇“说事堂”工作法,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定边县定边街道办“四李诊室”调解工作法,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下,我市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陈静仁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