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权:毛泽东对联艺术特色

2022.12.31 18:41

作者:王振权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又是一位知识渊博、通晓古今的思想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和学问巨匠。他不但在政治、军事、诗词、新闻、书法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深谙对课。他的对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意境宏博,风格独特,脍炙人口,是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的典范,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其对联的艺术特色。

政艺相融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体式,为华夏民族所喜闻乐见。毛泽东的对联,总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无产阶级的爱憎观融入其中,让人们在赏读的同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当然,这也不是空喊政治口号,乱贴政治标签,而是按制联要求,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加工,使其成为佳联趣对。

比如,1928年1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了江西遂川县城,在县工农政府成立大会上,清算了血债累累的土豪劣绅郭渭坚。毛泽东亲自为大会撰了对联: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斩杀土豪,怕不怕刀上加刀。

对联以革命者审判土豪劣绅的口气行文,“利中生利”“刀上加刀”,艺术形象生动,政治蕴意深刻,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可谓神来之笔。

1928年8月,王尔琢在江西崇安不幸被叛徒杀害。王尔琢是黄埔一期学员,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参谋长,与毛泽东交谊甚厚。当年10月,在红四军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为其挽联: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重任难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上联用“一哭”“再哭”表悲痛,“难承受”说明悲痛之极。下联以“生为”“死为”赞功勋,“方始休”表示革命胜利势在必得。联语充分体现了我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对仗规范,观点鲜明,语言生动,气度不凡。

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巧缀入联,宣传群众,鼓舞斗志。根据地军民遵循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对联旗帜鲜明,琅琅上口,字字玑珠,堪称佳构。

1931年9月15日,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红军第三军军长黄公略遇敌机扫射,不幸中弹光荣牺牲。16日,毛泽东主持追悼会,并撰了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挽联历数黄公略的革命历程和战斗功绩,为他的牺牲而哀悼,号召红军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英勇奋斗。上联两个“不死”,下联两个“有功”,运用复词,语工词切,大处落墨,感人至深。

1938年3月17日,王铭章将军参加台儿庄会战时,与南犯的日军矶谷师团展开激战,壮烈牺牲。5月,国民政府在武汉举行公祭,毛泽东送挽联曰: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挽联高度评价了这位“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抗战英雄,赞扬他“守孤城”“歼强敌”,威武雄壮、血战到底的大无畏气概。毛泽东对国民党军中的抗战烈士如此敬重,充分表达了我党真诚合作抗日的愿望,热切希望国民党军爱国将士能坚持抗战,保卫国家,拯救民族。

将政治内容融入对联,观点明确,生动感人,言简意赅,一看就懂,收效显著,显然,政艺相融是毛泽东对联的第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