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权:毛泽东对联艺术特色

2022.12.31 18:41

继古创新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文学艺术体式,经过历代文人不断撰写、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使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繁荣。毛泽东特别爱好楹联,每到一处都喜欢去欣赏那里的名联,甚至能背出昆明大观楼长联。他从八岁起就应对制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对联遗产,他是一位继承与发展的佼佼者。

首先,毛泽东编撰的对联,大多数是推陈出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现分三点来谈。

一是主张把口语融入对联。例如:1917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被聘任为该校附属小学主事(校长)。教师们请他为学校礼堂撰写了一副楹联: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联语并非深奥的文言,而是用通俗的语言,使人一看就懂,既表达了毛泽东对学生们的勉励与希望,也表达了他当时的人生志趣。这副楹联被刻在竹板上悬挂于学校礼堂内。

1931年7月,毛泽东来到江西兴国县城岗乡观察地形,准备反击敌人的围剿。他应邀为乡党支部经常开会的白华书院大门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主义遵马列;

政权归工农。

上联讲党的指导思想,下联讲工农革命的政权建设。尽管是给学府文苑撰联,他也避免用深奥的文言,而用的是纯粹的大众化语言,内容深刻,对仗工整,明白易懂。

二是提倡别开生面,反对千篇一律的公式化。例如:1938年3月,延安召开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题联曰: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大捷。联语既是纪念孙中山,又是庆祝平型关大捷。以“死对头”对“好朋友”,生动形象;上下联均以问答句行文,形式新颖,不同凡响。

1939年7月7日,在纪念抗战两周年时,延安新市场上悬挂着毛泽东所撰的对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毛泽东将《七七宣言》中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反对”,巧妙地以排比句相对,使原来无趣味可言的政治口号,显得活泼有趣。把政治口号融入对联,是毛泽东对联创作中的又一举措。

三是毛泽东的作品注重实用,不作无病呻吟。纵观他的对联,全部是针对具体人、具体事编撰的,其中以表述革命的占绝大多数,而没有一副是吟咏闲情逸致以及风花雪月的。例如: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与世长辞。毛泽东得知噩耗从长沙赶回时,母亲去世已经两日。其挽母联曰: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毛泽东曾说:“养我者党也,生我者父母也。”是故有“皆须补”“何处寻”等深情的话,抒发了对母亲无比爱戴和无限哀思的深厚感情。“疾革尚呼儿”“长生新学佛”“万端遗恨”“一掬慈容”等词语,表达了逝者为老妇人,学佛向善,病危弥留时,儿子在外,未能送终等情形。显然,被挽者非毛母文氏莫属,挽联者非毛泽东难能。

1934年2月,毛泽东到离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沙洲坝不远的乌石垅帮红军家属犁地。一老者知道毛泽东是个有学问的人,于是望着云雾缭绕的沙洲山峰出上联;毛泽东略一思索,指着插在田头的竞赛红旗对出了下联:

雾锁高山,哪个尖峰可出?

火烧原野,这杆红旗敢行。

这个出句乃老者借用古句试毛才学的。相传一县官审问一穷秀才时出此上句。正当毛泽东和乌石垅老者对答时,恰逢某私塾先生路过,听了对句心情激动,于是也指着路旁的小溪出一上联;毛泽东看到一吸烟人点着的火柴,马上对出了下联:

涓涓溪流,岂能作浪?

星星火炬,可以燎原。

乌石垅老者与私塾先生皆用描绘风景的“尖峰”“溪流”等词语撰出句,而毛则用象征革命的“红旗”“火炬”等词语撰句应对。可见,即便随口答对,毛泽东也离不开红色根据地风起云涌的斗争形势,表现了他心中时刻不忘“革命”二字。

其次,毛泽东虽然主张推陈出新,但他的对联,也有一些是根据需要,严格按照传统规范运用文言编撰的。例如: 1939年7月5日,86岁的郭朝沛老先生病逝。郭老系郭沫若之父,乐善好施,德高望重。治丧时毛泽东、董必武等以“世侄”的名义送挽联一副: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上联赞逝者之“德”,下联褒其子之“功”。明言其子是著名文人,担任军职,投身抗日,有功于国;暗示逝者教子有方,有子如此,逝而无憾。联语多用典故,字字有来历,句句合联规,属对精当,有时代精神。既显示了领导人的口气,又符合“世侄”的身份,同时也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及高度的文字水平。

1947年,续范亭先生病逝,毛泽东挽联曰: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舍悲。

续范亭先生是民国元老,1935年,因痛恨国民党当局投降卖国政策,在中山陵剖腹明志,震动全国。遇救后,曾参与西安事变,并接受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回山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共产党合作组建山西新军,后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病逝后,党中央接受了他的入党请求,追认他为正式共产党员。上联颂其功绩,下联赞其品节,以两“有”对两“为”,思想鲜明,气势磅礴,用语准确,形式规范,堪称佳构。

毛泽东是奉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革命家,可他从来不割断历史,不革除旧联,而是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显然,继古创新是其对联的第四个特点。

总之,伟人毛泽东的对联,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品味。当然,也有人说其个别的对联在格律方面不太严谨,其实,那些对联大多并非作者专门编撰,而是属于题词或者说的话,后由别人整理入联,因此,应该说无伤大雅。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他能够亲自编撰并书写对联,达到了联墨双馨的崇高境界,这无疑对于楹联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倡导及推动,影响所及,定然是百代千秋。正可谓:

一代伟人,诗联气壮惊天地;

千秋巨擘,翰墨风流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