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黄芪育苗从靠天气到靠科技

2025.04.10 12:03 榆林日报

近日,走进子洲县中欧国际乡村振兴产业园的黄芪大棚,一株株黄芪幼苗整齐排列,翠绿的叶片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舒展生长,粗壮的淡黄色根系半埋于疏松的沙质土壤中。位于大棚上方的LED屏实时显示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中的元素含量等信息,农技人员穿梭其间,通过手机有条不紊地进行灌溉、施肥等操作。这是子洲开展全省首次黄芪在大棚育苗的场景。

子洲黄芪育苗从靠天气到靠科技

工作人员检查黄芪幼苗生长情况。 姬洲僕摄

今年,该县在破解黄芪育苗难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黄芪产业乃至传统中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以前育苗‘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大棚,种苗生长更稳定,工作也变简单了。”子洲县种子与中药材推广中心技术员王德正说。

作为全省首个黄芪育苗大棚,配备了智慧化温控系统、精准灌溉设备和土壤监测设备,对棚内外22项环境指标实时监测,为栽培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农技人员通过手机可以实现调温、调湿、调光、水肥一体化等多项作业,实现黄芪育苗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大棚中药材育苗基质调配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将各种基质原料按照科学比例充分混合,确保养分分布均匀,调配出适配中药育苗的基质,良好的基质能为幼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健康。”王德正说。

与传统露天育苗相比,黄芪大棚育苗的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育苗周期也从6个月缩短至4个月。据农技人员估算,一个大棚预计出苗7万株,收入4万元左右。此外,大棚育苗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进一步提升黄芪的品质和安全性。

近年来,黄芪逐渐成为子洲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之一。然而,传统种植模式种苗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严重制约了黄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智慧化大棚育苗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黄芪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大棚种植不受季节限制,可实现全年生产,为中药材市场的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

记者 姬洲僕 张泰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