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成就了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也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但蕴藏其中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300多年前,张英以一己胸襟,换来睦邻友好,留下了“六尺巷智慧”,这种礼让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处世智慧,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六尺巷精神”所蕴含的和谐与谦让的品格符合今天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思路,与现代社会中和谐智慧相契、相通,成了邻里礼让的典范。
“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美德不仅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也为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在当今社会,矛盾纠纷不可避免,无论是邻里之间的琐事纷争,还是经济领域的利益冲突,都需要有效的解决方式。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相互礼让、换位思考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当双方都能够放下私利,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在公共场合,我们主动礼让他人,遵守秩序,就能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氛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我们应该秉持以和为贵的原则,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让矛盾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妥善解决。
礼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六尺巷所代表的谦和、包容、礼让的文化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当这种文化精神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时,社会治理将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六尺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六尺巷的精神,将其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马艳华(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街道金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