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网讯:近年来,张家畔派出所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化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级调解”。着力从建设专业队伍、创新矛盾调解方法入手,从源头遏制矛盾纠纷发生,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元调解 定分止争
2023年8月底,张家畔镇辖区居民赵某在为王某的房屋焊接楼梯时不慎从二楼摔落,导致赵某受伤并入院治疗。双方因此发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僵持多日未达成一致协议。
张家畔派出所立即联合司法所、张家畔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召开联调会议对该纠纷进行调解。经过张家畔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张家畔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摆事实、讲道理、讲法律政策规劝,双方冰释前嫌,最终达成赔偿协议。近年来,张家畔派出所积极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完善警访对接、警诉对接等联动机制,变独奏为合唱,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一站式化解。同时将矛盾纠纷划分等级,实施分层化解,针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依托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多部门联动联调;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公安和相关部门互相配合调处;一般性邻里矛盾、经济纠纷,由派出所基层民警调解。初步形成“讲情、讲理、讲法,赢得信任——急不得;依法依规算账,反复调解——快不得;达成一致,履行协议——慢不得”工作法。
基层经验 推波助澜
“多谢警察同志,要不是你们的及时调解,我们双方的损失无法估量。”近日,张家畔派出所辖区内某经济合作社与租户因租赁房屋引发纠纷后报警,张家畔派出所接到此警情后,充分利用社区民警、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面摸清该矛盾纠纷的前因后果。
原来,租户王某甲、王某乙、孙某租赁合同已到期仍想续租,但打听到该经济合作社房屋可能拆迁或修缮,担心续租可能给自己造成损失,就再未与该经济合作社续签租赁合同,未付房租也不搬离,从而引发纠纷,双方发生口角,导致矛盾激化。民警在了解到来龙去脉后,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张家畔派出所进行调解,在副所长高军有理有据的劝说下,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少不了一支专业的“和事佬”队伍。张家畔派出所社区民警深入辖区开展社情民意收集,用心用情发现和解决居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简单矛盾由社区民辅警即时调解,调解难度较大时,由社区民警及时汇报分管副所长和社区等相关部门,凝聚多方合力共推问题解决。
张家畔派出所的调解队伍,都是基层经验丰富的民警,他们进百家门、办百家事、温暖百家心,深入一线调解,扎实提升矛盾化解效率。与此同时,为提升调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张家畔派出所还邀请律师、专业调解员等,定期为民辅警开展调解培训会,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独家秘笈” 暖心解忧
6月13日,辖区居民贾女士带着一面刻有“人民公安为人民,热忱真诚解民忧”的警旗,激动地走进张家畔派出所,向民警表达了她深深的感激之情。这面锦旗背后,是一段长达十年的债务纠纷化解故事。十年前,贾女士借给崔某40000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笔债务一直未能得到完全清偿。6月12日,张家畔派出所接到报警,得知贾女士因急需5000元看病,而崔某因经济困难,只能先偿还1000元。双方因为要债,相互谩骂,发生肢体冲突。
得知情况后,张家畔派出所民警迅速行动,全力投入调解工作。他们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安抚情绪,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多次调解。在民警的努力下,双方最终放下心结,自愿达成协议,并现场履行。怀揣一颗“同理心”,巧解群众“千千结”,这是张家畔派出所化解矛盾纠纷的“独家秘笈”。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张家畔派出所民警用一张“包公的脸”,一张“婆婆的嘴”,一颗“菩萨的心”,一身“父母的情”,用真心诚心耐心同情心,实事求是,断案公正,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据悉,张家畔派出所创新机制,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以来,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辖区内因矛盾纠纷引发的警情逐步减少。经统计,今年张家畔派出所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1余起,化解率100%。(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