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俊谊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署;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中秋,秋治兵。”何谓中秋?吴自牧的《梦粱录》说:“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团圆节,是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太阳月亮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月是女子的象征,日是男子的象征。还有,五谷丰收也与月亮有很大关系,没有月亮赐以露水,没有月亮圆缺计农时,丰收亦不可能,只有太阳和月亮正常照射,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古代即有拜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祭拜月亮,每到秋天,连天子都必须虔诚地祭月,北京有日坛和月坛,月坛即是天子祭月之地,可见月亮崇拜的习俗是历史悠久了。
民间传说日神是伏羲,月神是女娲,女娲是抟黄土作人,使人类繁衍兴旺的女英雄,所以群众敬月、拜月,对八月十五尤为重视。
八月十五日前几天,陕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做月饼,月饼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圆月状。除了自己吃外,还要馈赠亲友,尤其要馈赠给娘家。除了馈赠外,还要献月。
八月十五日晚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皎洁明亮;主人在门外摆设香案,先燃香焚纸,祭拜月神。然后,把月饼献于香案上,同时在香案上还摆设瓜果梨枣等新鲜果品。月饼象征月神,保护全家团圆;红枣瓜果,象征瓜瓞绵绵,果实累累,早生贵子。
有的地方这一晚上还有乞子习俗。不育的妇女虔诚地焚香拜月,然后独坐院中,沐浴淡淡的月光,盼望月神保佑生男育女。也有的地方有“偷儿女”的习俗,即在中秋节晚上偷偷地到多子女家的蔬菜瓜果地里采摘一些蔬菜瓜果吃,祈求沾沾福气,能“偷来”儿女。
月到中秋分外明。传说,绥德城有秦长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赏月台,每到中秋,二人把酒赏月,吟诗唱曲,大发感慨。可见,陕北很早就有赏月的习俗。时至今日,陕北民间仍有中秋赏月之俗。所以,中秋节天朗气清,明月当空,则是十分畅快之事;今秋月晦,则是十分遗憾的事。群众中还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
八月十五日是团圆节,一家人团聚一起,几杯美酒,一盘月饼,对月而拜,望月而歌,谈笑风生,何等欢乐。陕北有的地方,各家会烙一个大月饼,月饼上捏着玉兔捣药、吴刚伐树,嫦娥奔月等图案,一家人在一起将大月饼分割开来。每人一块,分而食之。假如有一个人出门在外,不能归来,也要留下设法捎给他,让其能吃上团圆月饼,祈求家门人丁兴旺,岁岁团圆。吴起一带在中秋晚上将一块蒸饼(共分三层:中间填糖,上压云、月图案和简单花边)和西瓜、水果之类供在院中方桌上,献祭月亮,献过月后,切块分食,每人一块,庆贺全家团圆。此时,如果吟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添几多思念,几多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笔者乘兴也作《中秋乡愁》一首: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馃馅月饼送亲友/香香馃馅有乡愁,甜甜月饼装乡愁/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清风伴着明月走/一阵清风传乡愁,一轮明月照乡愁/醒也乡愁,梦也乡愁,一缕乡愁到山沟/朝也乡愁,暮也乡愁,乡愁如水润心头/少也乡愁,老也乡愁,不尽乡愁信天游/男也乡愁,女也乡愁,无边乡愁爱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