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热土 永远的乡愁——王兴根《渐行渐远的老家》读后感

2024.09.04 17:42 榆林日报 李荣

作者:李荣

一本散文集,满纸故乡情。榆林作家、诗人王兴根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老家》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共七编六十四篇文章,无序无跋,设计精美。作者用饱满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山水草木、生活琐碎,让人仿佛重回故里,再返童年。

老家对于兴根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家园,是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他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用饱含浓情的文字去描绘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记忆。

笔耕热土,情系乡愁

《渐行渐远的老家》文字中那熟悉又陌生的故乡风物仿若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对家乡每一事、每一物的描写都细腻而生动,无论是求学之路、童年趣事,还是民风民俗、生活百味、作物饮食,家乡的味道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蕴含着泥土的芬芳、儿时的气息,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兴根虽然身处城市,但心系故乡,每隔十天半月就要回老家一趟,连他的微信名也叫作“山野耕夫”。这大概就是他的故土情结,那里应该有勤劳的村人、充满回忆的老屋和温馨的亲情,在喧嚣的俗世之外,可以寻找的一片心灵憩息地和灵魂安放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的人们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尽管老家渐行渐远,但作者对它的情思却从未改变。

如在《我的老家高粱墕》一文中:“我无福消受城市的繁华,厌倦城市的喧嚣,心累时,回老家走走。”在《鸡》一文中:“居住在城里,到处是汽车的喧嚣,夜晚不再宁静。偶尔,一声紧急的刹车,让夜突然绷紧。短促沉寂后,心里的不安从四周聚拢。不由得想起老家,想起老家的夜晚,想起老家的鸡鸣,忍不住悠悠叹息。”作者对老家心心念念,魂牵梦绕,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意深长。老家对于作者如此,对于读者何尝不是如此呢?故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精神的归宿,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割舍不断的记忆。

散文载史,述录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陕北农村地区大都存在着人口逐渐流失、学校零落、土地荒芜的景象。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家乡今昔巨大变化的感慨及无奈,以散文的笔触和力量载述历史、记录时代,为后人留存乡村记忆及时代发展变迁留下鲜明的文学印记。

在《王氏家族》一文中:“如果有一天,当最后一个老家人离开时,那最后一次回眸,该是悲怆,还是……”在《打谷场》一文中:“现在,大场已毁于修路,二场三场在寂寞中颓败。然而在老家,颓败的岂止是打谷场?”读完这些散文,心中不禁生出万千感慨,也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珍贵的情思;透过这些文章,对于隐藏于文字背后厚重真挚的情感而心灵产生震颤,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乡情怀。

在“民风民俗”“生活百味”篇目中,作者对各种乡俗文化、民间活动的描述真切细致、饶有趣味。兴根善于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积累生活,他的笔下几乎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物事,这些乡间文化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消亡,但在作者的文章中却会变为永恒,成为一种信史。

文人风骨,忧思家国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优良基因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为浓郁的精神底色。在兴根的散文里,有意无意间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与忧思,这是文人爱国情怀的充分体现。

在《谷子》一文中:“但仓中有米,一家人才会安居。于家如此,于国亦是如此。”在《种子》一文中:“不留粮食蔬菜种子,春来时可以去市场买,各取所需,田野依旧繁华。如果市场上没有种子,老家的田地只能荒芜,老家人难免陷入困顿,令人担忧。于一个地方如此,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是啊,古人有云,粮食足则天下安。粮食安全不只是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更是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篇篇珠玑寄才思,般般情思寓文字。兴根的很多散文看似信手拈来、信马由缰,但实际上每篇都头头是道,语言幽默风趣,文笔洗练,情感浓郁,有时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甚至心旷神怡。总而言之,《渐行渐远的老家》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