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谊:陕北民歌之创新和发展

2024.08.30 14:25 榆林日报 张俊谊

作者:张俊谊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块土地上长得最好的庄稼。苦难出诗人,贫瘠产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者的歌,是苦难的歌、生命的歌、爱情的歌。后来,陕北红了,于是,陕北民歌有了革命的歌、红色的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的诗经。

陕北民歌最经典的是信天游,信口而出,信天而游,自由而自信,自然而自在,由心灵唱出,飘荡天宇,让人收获了真,领略了善,享受了美,感悟了爱。陕北民歌闻名遐迩,陕北信天游更脍炙人口。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两句一段,一上一下,合拍和谐,质朴自由,优美动听,上下句押韵,且韵脚多变。信天游上句多用比兴手法,描述景物;下句多点出意旨,抒情味极浓,一虚一实,情景交融。信天游多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加添衬字,即兴演唱,充满了乡土气息。

信天游多在高山旷野中演唱,信天而唱,顺天而游,任性自然、粗犷、潇洒之至。所以三边人称之为顺天游,神木、府谷一带又称之为山曲。

内蒙古大青山、土默川、河套、伊克昭盟广大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也有类似的歌儿,不叫信天游,而叫爬山歌。韩燕如先生曾经出版过《爬山歌选》,从所选的内容可以看出,内蒙古爬山歌和陕北信天游大同小异。韩燕如自己也如是说:“爬山歌的形式基本是两行一段体,它和陕北的信天游同属一种类型。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地区,因此,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乡土风味儿不可能是相同的。特别是在曲调方面更是如此。听了大青山的《大黑牛耕地》,再听陕北的《兰花花》,就会使你感到前者粗犷、高亢,后者委婉、明朗。”

“信天游”和“爬山歌”是两种相近的姊妹艺术(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

既然信天游和爬山歌是同一类型的歌,并且是北方民歌,应该同出一源,那么源自何处呢?

《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翻译成白话即是:砍削竹子成射猎的工具,飞掷土块猎获肉食。

这似乎可以看到信天游的影子。

民歌是最早的文学创作,而最早的民歌应该是很简洁、流畅的,单纯朴素的。也就是说最早的民歌应该是两行。

《易经·归妹》曰:“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即是如此。翻译成白话即是:女儿拿着筐子没有果实,男士杀羊没有血迹。

这似乎也有信天游的影子。

《诗经》有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译成白话:河畔的雎鸠哟喳喳地叫,苗苗条条的女子哟我愿和她好!

这简直就是一首信天游!

《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荆轲受燕太子丹之邀,准备刺杀秦王嬴政,临行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不正唱的是信天游吗?首先是即兴演唱,再之共有两句,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两句同押一韵。我们可以把它译成白话:风吹萧瑟啊易水那个寒,英雄一走再也不回还。

这和信天游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不翻译,用信天游曲也可以演唱。

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说,荆轲“复慷慨为羽声”,歌曰:“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为虹。”

这首歌译成白话文即是:上山探虎穴哟下海入蛟宫,仰望天空吹了口气呵变成长虹。

仍为即兴演唱,曲调也变了,韵脚也变了,这也似乎是信天游。

信天游是保存于陕北的产生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民歌。陕北民间文化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保留着不少古代文化,信天游即是其中之一。我不懂音乐,我怀疑陕北民歌曲调中有元曲。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其实,诗言情,歌咏爱。

陕北民歌最好的是情歌,赤裸裸的爱,炽热的追求。情歌,也叫酸曲。陕北人有着火一样的恋情,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燃烧着,被西北风儿吹得蔓延开来,便形成了数以千计的酸曲。

大红果子剥皮皮,

人人都说我和你,

本来咱们没关系,

好人担下了赖名誉。

你要亲我的口,

我要拉你的手,

拉手手,亲口口,

咱们俩仡佬里走。

公羊母羊配对对,

人人都有干妹妹。

天上的云彩恋星星,

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这些酸曲酸得真,酸得实在。也有些酸曲酸得苦,苦得幽默。

这里有的是真情的流露,有的是真心的追求,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故弄玄虚,是和《诗经》一脉相承的。

最真挚的情感是最简单的。

质朴是陕北文化的特点,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民歌产生的土壤,是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和陕北人民真挚、朴素的感情,只有这样雄奇的土地,才会产生这样美妙的民歌;只有这样真诚的老百姓,才会产生这样鲜活的民歌。

陕北民歌会不会消失?答曰:民歌,民歌,是人民之歌,人民不死,民歌不止。陕北不会消失,陕北老百姓不会消失,陕北民歌也不会消失。

但是,陕北民歌需要发展和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陕北民歌在20世纪有其辉煌的历史,进入21世纪能否继续辉煌,能否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陕西的歌手曾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过陕北民歌演唱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见陕北民歌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但从近几年演唱的陕北民歌来看,大多演唱的是传统的、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北民歌,如《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等,而建设时期的陕北民歌比较少,也就是说新编的陕北民歌比较少,即使有,也没有什么特色,只在舞台上吟唱一两次而已,很难流传。是什么原因?杨进曾作过学术报告,他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无奈的时代。其中有一个主要现象,即民歌演唱、研究等远离民间。离开生活的土壤,因此很少有突破,没有创新,所以没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新编陕北民歌。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陕北民歌的创新是必要的,不创新,经常就那几首唱来唱去,时间长了人们会厌烦的。陕北民歌的创新也是可能的,因为陕北民歌这种民间文艺形式,是优美的、历史悠久的,也是有群众基础的,不必杞人忧天,担心陕北民歌会濒临灭亡,但也应有宏观意识、超前意识。陕北民歌如不发展和创新,则有衰落、式微的可能。事实上,陕北民歌主要流传于民间,有泥土芳香,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间唱陕北民歌的歌手少了,机会也少了,新传唱的陕北民歌很少了,陕北民歌失去了其最原始的土壤,也就是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发生了碰撞。而走向剧院,雅则雅矣,但难有大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陕北民歌博物馆的建成,为榆林打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陕西文化建设的一张特色名片。

陕北民歌要传承,要发展,要创新。我认为首先要注重歌词的创新。歌词是民歌之魂魄。歌词要立意高、诗意浓、有情趣、有创新。陕北民歌研讨会邀请了不少音乐界的专家、教授,而对歌词方面的专家则邀请的少。这不能说不是遗憾。陕北民歌在音乐方面应该说有创新,但基本旋律方面改变不大。比如《东方红》,这首歌的曲调是陕北民歌《白菜心》,词是:“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咳吆,哎呀实实想死人”。1938年,音乐家安波等人按这个小调,填上了新词,名曰《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咳吆,打日本我顾不上。”还有,最近流传的陕北民歌《酒杯杯》,也是先有词的。新编陕北民歌要有三个特色:首先要有时代特色,反映突飞猛进的现代化信息;其次要凸显地方特色,有陕北地方风味,有泥土气息;还有反映人民心声,也就是要表达人民的爱憎,写出人民心里想说的话、想唱的歌,而不唱那些虚假的、肤浅的、浮躁的、没有什么意思的东西。这就要求艺术家到人民群众中去,汲取营养,收集民歌,精雕细刻,千锤百炼,创造精品。有民歌,也有伪民歌。我们要去伪存真。

陕北民歌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我以为如下几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调查研究陕北民歌的历史和现状,对陕北民歌目前所处的尴尬引起重视。二、建立专门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出版有关陕北民歌的书籍。陕北民歌博物馆名誉馆长乔建中教授主张成立陕北民歌研究院,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为此点赞。三、淡化商业意识。唱歌就是娱乐,娱乐不能淡化。现在是市场经济,陕北民歌走向市场,但商业味太浓。我们可以淡化商业气息,不能让市场经济牵着陕北民歌走。而要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超脱一些,少一些市侩气息,多一些民众意识,为人民大众唱好民歌。四、广造舆论,提高陕北民歌的知名度,进行对外文化交流,让陕北民歌为国内外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五、重视人才培养。一要重视陕北民歌作曲人才的培养,二要重视陕北民歌作词人才的培养,三要重视陕北民歌演唱人才的发现和栽培。编曲、作词、演唱三合一的人才最好,但这种人才很难得,一个人的精力和才能必定有限,而应发现和培养一些曲、词、唱的专门人才,这就要发挥群众文化机构和团体的作用,使这些人才既有成长的可能,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还有发展和栽培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