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三个年”活动的部署要求,以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为目标,引领“内”“外”同时启航,精准定位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向阳生长。
榆林地区以创新之力开文化发展新局,在今年1月的文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就指出,榆林具备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有丰厚的创作资源,也有一大批热爱文艺事业的人。
今年,在文化活动上,榆林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斩获第二届香港紫金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永远的信天游——新时代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创新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榆林籍画家王生才艺术作品展在深圳文博会举行。在文化旅游上,榆林精心打造了清涧人生影视城和佳县全域影视基地。绥德革命纪念馆、陕北剪纸博物馆、胡星元纪念馆等开馆,陕西首个长城遗址公园定边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也正在修建中。在文化荣誉上,神木石峁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入选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在政治文化上,“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2场在榆林举办,2024年6月驻华外交官陕西行”主题活动在榆林进行。
榆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2023年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被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文化以其古朴厚道的榆林情、塞上风情的榆林美,以及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而闻名。“南塔北台中古城,民国六楼骑街天下扬…白云山道观是如仙界,黄河的边上是东方红”“软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老榆林酒桃花水人人夸”。榆林被称为“塞上明珠”,是戈壁滩地貌中一个融合着现代与科技的新兴城市,也被誉为塞上古城“小北京”,沉积着历史的古韵沧桑。他是一座被非遗点“靓”的城市,11个国家级、6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不计其数的瑰宝正待挖掘。
聚焦城市文化特色,用心讲好城市故事。“以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底色,榆林精神坚毅、勤劳、勇敢,将其注入石雕、剪纸、秧歌、民歌、唢呐等艺术作品,走出城市,甚至走向国际。用历史文脉定义城市文化主题,继续发挥“博物馆热”拉动经济增长,让游客借由大夏古国、革命历史等走近榆林,既延伸了博物馆主题,也讲出了城市文化的多重意蕴。用民俗活动拓宽城市文化主题,将“欢欢喜喜过大年”“清爽榆林”系列活动继续拓展至端午、中秋、劳动、国庆等假日,将陕北说书、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靖边跑驴等与当下火热的网络经济结合,发挥古韵新潮。
聚焦城市文化地标,用心做好情感连接。提起一座城市,人们脑海中首先会浮现与之相关的文化地标。榆林古城大都是仿明清式建筑,建筑风格如同老北京城,四合院内显露着中式的雅致格调。在古代作为九边重镇,抵御蒙古及女真势力,“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的绥德州”,其中又不乏少数民族风情、边塞风情和古代军事文化。从辛亥革命起榆林军阀割据,榆林古城钟楼,又名长春楼,主体建筑为西洋风格。榆林也曾历经抗战,扼守要塞,既是全国抗日战略大后方的一部,又是整个大西北抗击侵略、直接面对日寇进犯的前哨阵地。“十二月会议”、转战陕北、《中国土地法大纲》起草等等标准着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佳县唱响,路遥《平凡的世界》从清涧一个小缩影缓缓打开了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好起来的历史画卷。以上述种种为主题,打造12县风格各异的地标建筑,贯通古今历史,又能激发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还能吸引外来游客“打卡”。
榆林,这座坐落于中国陕西省北部的城市,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历史悠悠的边塞故事,也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文化,更有人民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文化精髓。榆林是七彩的,有惊艳奇绝的丹霞地貌,也有“拴牢”流沙不断扩张的新绿,有着遍地丰富的“乌金”,也有北国浪漫的雪白。讲好榆林故事,做好情感链接,既要挖掘自身,又要对外发展,让“内”“外”同时启航,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更好!
作者:刘芊李(佳县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