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法院探索多元解纷模式 绘就诉源治理好“枫”景

2024.07.15 14:21 榆林日报

诉源治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榆林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能动司法,促进多元共治,形成“三端四防线五机制”诉源治理模式。2023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11.69万件,同比下降13.21% 。诉前调解成功10706件,同比上升 256.36% 。今年1至6月新收案件5.71万件,同比下降8.76%,诉源治理取得新成效。

突出源头预防:

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

于女士是榆阳区崇文路街道某小区居民,由于人在外地,家中长期无人居住,供暖费一直没有缴纳。因多次催缴失败无法取得联系,热力公司打算向法院提出诉讼。近日,双方在法官和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前来社区调解矛盾。得知空置房需要提前申报才会按比例收费,于女士承诺将尽快缴清欠费,并当场填报申请表,双方达成和解。

“我觉得这种从源头化解矛盾的调解方式很好,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本来一开始还担心要去法院,这下就放心了。”于女士说。

榆林法院探索多元解纷模式 绘就诉源治理好“枫”景

榆阳区芹涧路社区调解室内,法官、社区书记参与居民矛盾调解。周海月摄

近年来,榆林法院联动抓好前端预防,建立诉源分析机制和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积极选派法官干警下沉基层网格,靠前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加强前端化解:

筑牢综治解纷“第二道防线”

“不要着急,咱们一件一件解决……”

6月25日,走进榆阳区郭家伙场法庭设立的“老高调解室”,一大早便有不少人前来找老高“说理”。他们中有从法庭分流而来的当事人,也有主动上门寻求调解的群众。案件类型以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居多。通过老高和搭档的耐心劝导,双方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等相关文件,不少矛盾就地解决,在诉前、诉中充分发挥了快速、有效解纷作用。

“相比诉讼,调解更省时省力。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对得起他们,希望能给法官和群众带来帮助、减轻负担。”人民调解员高包祥说。

近年来,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榆林法院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调解组织形成解纷合力,成立了绥德“满堂川”、榆阳“老高调解室”、佳 县“佳里·好商量”等一批群众家门口的“解纷中心”,促进各类矛盾纠纷在基层更低成本、更为及时地解决。 2023年以来,全市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前调处纠纷53312件,同比增长293%,调解成功39838件,同比上升397%。

强化中端调处:

筑牢司法调判“第三道防线”

上线执前督促程序;设置“执前督促窗口”和执源治理谈话室;对5万元以下的小标的案件、涉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的案件,通过电话引导、微信对接、执源谈话等多种方式对债务人在5日之内完成初次督促及和解意愿征询……一年来,榆阳法院不断探索新模式、提供优服务,实现了执源治理“快履行、少强制、低成本、高效率”的办案效果。而这,正是全市法院强化中端调处的一个工作缩影。

近年来,全市法院系统坚持全流程调解案件,加大诉前、诉中调处力度,注重案件实质化解,提升一审案件质量,减少二审、再审、申诉等衍生案件数量。 2023年,全市法院一审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提高至89.36%,二审、再审、申诉等衍生案件同比分别减少7.18%、21.97%、23.61%,创新“执前督促+和解”工作模式,推动执行案件同比下降13.98%。

注重末端治理:

筑牢信访共治“第四道防线”

认真排查婚姻家庭、债务纠纷、邻里纠纷等案件办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派出所等进行风险提示;对判后可能引发信访的案件推动部门协同、实质化解;依法保障信访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近年来,为了筑牢信访共治“第四道防线”,榆林法院建立信访联合化解机制,及时与有关部门研判会商,探索推进“有信必复”来信办理等机制,推动化解积案。

同时,建立司法建议指导机制,针对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个案成诉、类案多发的原因,及时向相关行业部门发送分析简报和司法建议,促进行业治理,从根本上减少诉讼增量。

记者 刘香 周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