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在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村党支部书记宋晓晓和村民齐聚村文化广场,扭起欢快的秧歌。“以前逢年过节才扭秧歌,现在我们天天扭秧歌,既锻炼身体,又增进邻里感情。”村民刘兴乐说。
村民在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端午节。王霞霞摄
近年来,吴堡县统筹部署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体推进,不断拓宽文化惠民思路,培育文化发展业态,提高文明创建水平,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在保护传承上下功夫——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固根本
“走进柳青文化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蚕桑养殖、磨豆腐等农耕文化中,传承柳青精神。”吴堡县寇家塬镇车家塬小学校长杜淑岗说。
现在,柳青文化园不仅是红色旅游打卡地,更是研学游基地。2019年7月,柳青文化园开工建设,一年后建成使用。
“柳青文化园以农文旅融合促联农带农,盘活利用闲置废旧窑洞176孔,租金及征地款合计162万元,带动群众务工150多人,促进群众增收310多万元。”柳青文化园主任张永强说。
据介绍,吴堡县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窑洞院落、黄河文化等资源的文化价值,把文化旅游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文一武”“一河一泉”精品文化旅游品牌。
截至目前,该县共盘活518孔废旧窑洞,建成幸福院、村史馆等,既保存古老窑洞建筑,推动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发展,又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守住乡村记忆,留住美丽乡愁。
在培育转化上下功夫——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增收
近日,走进吴堡尚古堂手工空心挂面有限公司,一排排晾晒整齐的挂面散发着面香。5月15日,该公司生产的720公斤挂面出口至美国。
吴堡手工空心挂面铺就乡村振兴“实心”路。“全县挂面加工农户达100余户500人左右,挂面生产企业10余家,去年全县挂面总产量突破6000吨,产值达8585万元。”吴堡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白尧说。
吴堡县围绕“非遗与产业”融合,总投资1.4亿元打造集生产、销售、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岔上古镇手工空心挂面非遗文化产业园,其中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区、博物馆、DIY体验区、集中展销区、现场品尝区等各类特色区域,让非遗技艺在“活态”传承中迸发出新魅力。
这是吴堡县以非遗产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吴堡把乡村文化衍生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以“一轴两环”(即以沿黄公路为轴线,形成县内景区小环线、秦晋峡谷旅游大环线)“一青二白”(吴堡青梨、空心挂面、桑蚕)为产业发展引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文化人上下功夫——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育新风
7月9日,在吴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陕北民俗歌手丁文军正在教大家唱《永远跟定共产党》。吴堡县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力度,打造学习金句、“吴爱学习”、“吴语宣”等宣讲品牌,组织创作陕北说书、陕北民歌、普通话和吴堡话双语广播、快板、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党的声音进万家。
“我们组织创作的《永远跟定共产党》在各大平台点击浏览量突破1000万,《吴堡移风易俗歌》突破1600万。”吴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尚艳飞说。
吴堡县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将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纳入人才库,把有一定文化体育技能的村民分门别类组建起来,让文体骨干掌握文体技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文化体育队伍,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文明看得见、摸得着。
同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幸福院资源,打造集宣传教育、读书阅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通讯员 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