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抗日英雄谱:邓宝珊、高双成、高桂滋、左协中、杜聿明等

2020.09.02 14:18 榆林日报 ZaiYuLin.Com

文/田斌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眸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面对侵略者,中华民族反抗的力量迅速聚集,无论东南西北,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写出了一部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为抗日而战、为胜利而战的榆林儿女成千上万,在记载他们的光辉史册中摘取华章,以展示在那烽火年代里榆林国共两党人士不屈不挠、图存救亡的抗日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他们,有人是为保卫榆塞、保卫黄河在榆林本土而战;有人则走出家乡,随部征战于华北、中原、华东和异国他乡。他们有的是喋血沙场的战将,有的则是以文化思想进行宣传或以其他方式去报效国家、唤醒民众抗日的文人名士。他们以血肉之躯,同赴国难的英雄气概、感人事迹,谱写下一曲传颂塞上、浩然黄河的榆林壮歌。

邓宝珊:

坐镇榆林 砥柱中流

邓宝珊1894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国民党军陆军上将。抗战时期,鉴于榆林军事位置居重,当局需要一位资深望重的人去协调各方,坐镇指挥,故被国民政府选中,委派邓宝珊赴榆担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之职。邓赴任后着重榆林北线外围防务,指派驻榆22军所部出击伊盟,并在包绥一带与日本侵略者拼杀,以攻为守。同时,邓又遣调部队,严密固守府谷、神木黄河防线,使敌始终不能渡河。邓在绥远除麾军抗敌外,还施展团结蒙汉人士、联络抗日友军、安抚流亡人员共同抗战之韬略,促成了榆林、伊盟乃至包绥一带团结稳定的抗战局面。护迁成吉思汗灵榇,经榆林、延安等地,终安归甘肃榆中县一事,大得人心。当时,包绥扎萨克、达拉特、准格尔、鄂托克旗和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七旗的贵族与官员,都不断来榆拜见邓宝珊,感谢邓对他们的支持,晋绥军、东北军以及绥远察哈尔等地各色蒙汉抗日武装都有人员和机构驻榆。一时榆林成为陕北蒙西南的塞上抗战堡垒。邓在国共两党抗日民统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履行守土抗战之重任,他和中共方面毛泽东、朱德、王震、肖劲光、陈奇涵、周小舟、袁任远、高岗等人的交往很深,其属部也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关系密切,他的女儿邓友梅就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曾致信赞邓“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1984年,邓小平在纪念邓宝珊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赞其是“中华民族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明友”。

1968年12月27日,邓宝珊将军在北京逝世。

高双成:

挥戈战伊盟 布兵守河防

高双成1882年出生于陕西渭南,国民党军陆军中将。1937年初继陕西名士井岳秀先生任驻榆国民军第86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升任第22军军长率部队驻守榆林。1938年初,日寇侵至府谷、神木黄河东岸,府谷曾被攻陷,高将军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反击,鬼子虽狂轰滥炸,数次渡河进攻均被我守军击退。后绥远告急,日伪自包头南下,企图进犯陕北重镇榆林。高遂指挥本军万余将士出击伊盟、包南一带,三年内经历数十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其中在东胜、磴口等地八战八捷,使22军名震塞上。胜利实现了我军扼控伊盟、固守榆林的战略意图。高双成将军驻榆期间,坚决拥护国共两党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等部团结合作,共同抗日,往来密切,相互资助。在抗战困难时期,毛泽东还赠送高双成等人贵重礼物,以慰高部抗日之功劳。1945年1月,高双成在榆林病逝。毛泽东指示边区政府祭奠吊唁,其挽联为“练兵辛勤,驱逐倭寇著功名,救国友谊,传来讣报悼善邻”。

高桂滋:

生是中国人 死是中国鬼

高桂滋于1891年出生于陕西定边,国民党军陆军中将。“九一八”事变后,高将军率84师赶赴察绥东部,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在冷口董家口子防守战中,全师在将军山一线与敌血战五天五夜,狠狠地打击了小鬼子,打响了陕西军队抗战的第一枪。“七七事变”后,高请缨抗战,升任17军军长。当年7月中旬,高将军携近万名陕西健儿奔赴晋冀前线。9月,国共抗日部队在平型关布阵歼敌,84师担任左翼防务,八路军115师设伏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9月22日,日寇板垣师团进犯平型关,高即率部迎战敌人,高将军将指挥所设在一线亲自督战。23日高部团城口18864阵地失守,战况危急,导致八路军115师阵地左翼受到威胁。高立即组织奋勇抗敌将失地夺回,接着又派出两个营,侧援友军的战斗。战至26日雨夜,完成了阻敌任务,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的平型关之战。

1941年5月,日寇向晋豫中条山我军防线发动进攻。当时,高部负责中条山西北申店至结山一带防卫。激战之中,友军阵地接连失守,高部战败,在撤退途中军部被敌冲散。高桂滋仅带数名随从在山中与敌周旋,处境十分危险。一天晚上休息时,高的参谋长和副官劝高桂滋说:这么几个人整天躲来躲去不如投降日军吧。高将军听后怒斥道:“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现在如能突围就好,否则我就自杀,为国尽忠。”后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下,高桂滋终于突出重围脱离险境。

1959年1月9日,高桂滋将军在北京病逝。

左协中:

立马塞上驱倭寇

左协中1889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国民党军陆军中将。抗战之初,左协中任国民军22军86师256旅旅长,率部驻守府谷、神木黄河沿岸。亲自指挥了府谷河防战,挥兵夺回了失陷的府谷县城,又驱兵过河在山西保德境内狠狠地打击敌人。1938年5月,左协中临危受命,携22军部分将士出击伊盟地区,左将军策马挥兵,在广褒的草原沙滩上与日寇拼杀周旋,一年内连续取得了新城、东胜、新民堡、大树湾等战斗的胜利。有一次,左仅带一个警卫排,抵进包头附近达拉特旗南的一个村庄里执行军务,恰遇一小队鬼子驻在该村,左当机立断,指挥兵士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将30余名鬼子杀得一个不剩。在伊东近两年,左将军率部经战80余次,杀得鬼子和蒙汉伪军胆战心惊。左协中在抗战期间,坚决拥护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策方针,与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的关系十分融洽。左驻防准格尔旗期间,曾多次资助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电台、器械等。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左协中率部起义,为榆林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1960年8月,左协中将军在西安病逝。

杜聿明:

喋血古北口 大战昆仑关

杜聿明1904年出生于陕西米脂,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民党军中将。1933年3月长城抗战展开之时,杜任第25师副师长兼73旅旅长,率部防守长城段重地古北口,3月10日早晨,日寇对该地展开猛烈进攻,杜旅全体官兵依托工事,顽强抵抗。战至下午六时,打退敌人十余次冲锋。此时,天色朦胧,敌人暂退营中,杜聿明乘此组成一支敢死队,夜袭敌营,砍杀鬼子。于是敢死队每人持一把大刀,系两排手榴弹,乘夜色摸到敌人营前,先是一顿猛炸,接着冲进去又是一阵猛砍,杀得鬼子整夜心惊胆战。第二天天刚亮,疯狂的日军全线猛攻,几处阵地告急。有一群鬼子竟然冲到了旅指挥所前沿,杜聿明端起枪和卫士们一阵猛射,才打退了敌人。时近中午,关麟征师长负伤,杜聿明临阵代理师长职务,指挥各部继续反击,战至13日上午,73旅官兵给日寇以重大杀伤后撤出战斗。1939年11月,日寇侵占广西宾阳境内昆仑关。昆仑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系桂越国际交通干线的畅通和整个桂南战局,由此杜聿明率第5军3万多名将士,打响了声震中外的昆仑关争夺战,12月22日上午总攻开始,但日军据守的441高地久攻不下。杜聿明及时调整部署,指挥部队从关口两侧进行攀援仰攻,经过数日苦战,昆仑关及周围山隘均被我军拿下,抗日的战旗在昆仑关高高飘扬。这一战,毙杀包括日寇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内的4000多名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斗志与信心,也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人民看到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旋即,杜聿明又率部远征缅甸,在境外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赞扬。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将军在北京逝世。党和政府评价他是“著名爱国人士”。

高吉人:

“功立域外 誉满盟邦”

高吉人1902年出生于陕西靖边,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国民党军陆军中将。抗战爆发后,高吉人随军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战斗和广西昆仑关战役,战功卓著。1942年中国军队远征缅甸时,高吉人升任第200师副师长,与师长戴安澜搭班子指挥作战。这年3月,200师与日寇在缅甸的东爪、棠吉等地激战数十天,紧紧地拖住敌人一个旅团。在一次战斗中,师部被包围,情况危急,高吉人临危不惧,高喊:“我是高吉人,跟我冲出去”,后终于杀开一条血路转移。在当地八莫突围时,戴安澜师长身负重伤,高吉人临危代理师长职务,率全师数千人击溃日军,闯过大森林,翻过野人山,涉瑞丽,越高良,并抬着已殉国的戴师长渡怒江回国。为了表彰戴、高等爱国官兵英勇杀敌的精神,当时的民国中央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出“功立域外,誉满盟邦——200师在缅抗倭获捷”的报道。

1979年,高吉人将军在台湾省台北市辞世。

高建白:

“驰骋三晋征衣寒”

高建白1896年出生于陕西米脂,国民党军陆军中将。“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入三晋大地,高建白所在的国民军第17军请缨抗战,渡河赶赴华北前线。高时任该军251旅旅长,到前线后打响的第一仗就是井儿沟歼灭战。当时,侵华日军的第13旅团进逼北平南口一带,高部奉命围歼敌人。1937年8月16日,战斗先在南口附近赤城打响,高建白率501、502两个团雨夜过长城,奔袭井儿沟,次日凌晨2时发起攻击,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将日寇一个大队全部歼灭,仅数人逃脱。同年9月下旬,高建白又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经过数日苦战配合友军,终于取得胜利。1938年2月高旅负责防守山西重镇平遥,在日寇猛烈攻击下,全旅官兵坚守三天三夜。后平遥城破,高建白仅带6人突围,但鬼子也在平遥城下遗尸几百具。4月上旬,日寇又占晋南沁源,在一次敌机轰炸中,501团团长吕晓韬当场殉国,高建白悲愤至极,遂率2个营雪耻激战一夜,歼敌数百收复沁源。1939年底高建白率部防卫中条山,在这里与敌周旋搏斗半年之余,经战数十次,歼敌数百人,次年5月,高旅在中条山申家店一带被敌冲散,6月,高将军仅带百余人渡汾河脱险。后有诗赠高将军曰:“喋血沙场铁甲热,驰骋三晋征衣寒”。

1976年,高建白将军在西安逝世。

马师恭:

长空之鹰 伞兵之父

马师恭1903年出生于陕西绥德(一说米脂),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国民党军空军中将。

抗战爆发后,马师恭随军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战斗后,调国民军第5军任副参谋长,昆仑关大战后,率部驻守镇南关。1944年出任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司令。在他的筹措下,短期内就很快训练出一支英勇的伞兵部队并先后在广东罗定、湖南衡阳、广西丹竹等地,亲自跳伞指挥部队突袭日寇,取得多次胜利,被当地军民誉为“天上神兵”。

1973年,马师恭将军在台湾省逝世。

高增级:

拼守忻口喋血晋南

高增级1902年出生于陕西定边,国民党军陆军中将。

抗战初期,高在卫立煌将军所属的第14集团军某团任团长,后随卫赴山西抗击日寇。1937年10月初,著名的忻口战役打响,高所在的独立第5旅负责防守南怀化一线阵地,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战斗异常惨烈,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麒和5旅旅长郑廷珍相继战死,高增级临阵代理旅长职务,苦战三天三夜,后带全旅仅存的100余人撤出战斗。1941年5月,在中条山之战中,高增级任17军整编第二师师长,率部驻守晋南垣曲、横岭关一带,同年5月10日,高师在孤子岭、野猪岭阵地与日寇展开激战。该战持续8天,战况十分激烈,高师全体将士两天未吃饭,六夜未合眼。把2个中队的鬼子死死地钉在阵地面前。高增级全身多处负伤,还冲在一线指挥战斗。6月下旬高部突围后撤。

1952年6月,高增级将军逝世于甘肃天水。

阎揆要:

“晋冀抗日显君忠”

阎揆要1904年出生于陕西佳县,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抗战爆发时阎揆要受党指派在国民军第38军许权中599旅任1057团团长,随即参加了保卫太原的忻口之战,当时忻口、原平一线,中国军队集结十余万人抵挡日寇。阎团负责防守南怀化东北高地。9月10日起,日寇向该高地发起进攻,阎揆要率全团将士坚守阵地7昼夜,几经搏战,杀的鬼子尸横阵前。敌人的报纸曾称阎揆要是“支那飞将军”。忻口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一次成功的合作范例。1939年春,阎揆要调回八路军冀鲁豫部队,任政委、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在冀中鲁南豫北大地上与敌周旋,反扫荡斗敌顽,经战百余次,身先士卒,功勋卓著。

1994年,阎揆要将军在北京逝世,悼词中有“晋冀抗日显君忠……”之句。

张达志:

纵马战雁北 风雪大青山

张达志1911年出生于陕西佳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抗战爆发后,张达志在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任警6团政委,参加了晋陕河防保卫战。后该团归八路军120师建制,张随部在晋西北河曲、偏关一带与日寇激战。1940年夏,张调大青山八路军骑兵支队任职。同年9月的一天,张达志带领支队两营兵力奔袭敌人驻守的绥中陶林县乌兰花镇,该镇驻守日军一个中队、伪蒙军两个连、一个保安大队,共1000余人。天黑前,我军将全镇严密包围,凌晨发起攻击,日伪军措手不及,被杀得鬼哭狼嚎,四处逃窜。不久,张率部又参加雁北蜈蚣坝伏击战,整整歼灭了一个大队的鬼子。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张达志与战士们在风雪严寒中历经百战,为保卫巩固大青山这块塞外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1992年,张达志将军在北京逝世。

崔田民:

沙场久经百战多

崔田民1912年出生于陕西绥德,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抗战爆发后,崔田民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部主任。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中,崔田民率685团全体指战员与兄弟部队一齐,将日寇板垣师团1000余人就地歼灭。1941年以后,崔田民先后担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政委、分区司令员等职,与杨得志、杨勇、苏振华等人率部在敌后作战百余次,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围剿。1941年4月,在河南濮阳一带的反扫荡中,崔田民只带军区的一个直属连队突围,一天一夜走了一百三十里,冲破三道封锁线,临冲出包围前,在滑县西北一个村庄里,崔田民指挥全连战士,乘机歼灭了一队鬼子,胜利突围。

1991年,崔田民将军在北京逝世。

王文:

挥刀斩鬼魅 策马战胶东

王文1912年10月出生于陕西绥德。少年时就读于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大革命后曾任中共绥德、吴堡、米脂县委书记等职,抗战爆发后,王文去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后受派于1938年初,随郭洪涛、霍士廉等人奔赴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和胶东军区政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委、胶东行署主任等职。王文在胶积极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力量,先后开辟出了胶东北、西、东、南四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王文等人指挥部队主动出击,与鬼子在仰望顶、英灵山、良门山、葛门口等地进行殊死拼杀,让由两个联队组成进行扫荡的日本鬼子落荒而逃。王文又指挥五支队战士和民兵游击队,开辟出了平阳、招远、莱阳、掖县边区的大泽山根据地,使该地域成为胶东西部基础好最稳固的抗战之地。那时胶东一带的国民党顽固势力,他们烧杀抢掠祸害百姓,并暗中勾结日伪制造摩擦,王文亲率五支队与八路军第三、五旅部队,在许世友司令员的统一指挥下予以坚决反击。在东海区迂回包抄辗转奔袭,战桃村,攻丁寨,夺张庄,最后将敌顽军匪首赵保原残部围歼于莱阳吉格庄。在胶东反扫荡时期王文又率五支队采用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拼杀半年多战斗上百次,最后取得歼灭日寇4000余名的重大胜利。

1943年11月16日王文因病去世,年仅31岁,其遗体葬于山东省栖霞县英灵山烈士陵园。王文逝后许世友致悼词说:“我所接触的老同志中,王文是最好的一位同志”“他是胶东抗战军民的领导者,是党的优秀干部我最敬爱的战友”。

白如冰:

“不让胡马度阴山”

白如冰1912年出生于陕西清涧。抗战期间,白如冰一直活动在内蒙古绥远地区,曾任中国共产党绥远省委书记、蒙绥工委书记等领导职务。在工作中,白如冰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武装力量和巩固壮大抗日根据地。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党在绥远地区成立起数十个抗日游击队、武工队,在大青山地区反扫荡的日子里,白如冰率领地方部队配合八路军英勇作战。在土默特旗的一次战斗中,白如冰亲自指挥六支游击队,歼灭了鬼子一个小队和蒙伪军两个营,有力地鼓舞了当地军众抗日信心。平时,白如冰带领工作队深入乡村的蒙古包,向各族人民进行宣传教育,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号召民众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让鬼子占边塞,不让鬼子过黄河,把日本侵略者从蒙绥赶出去,从中国赶出去。

1994年,白如冰在山东济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