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文化艺术的春天

2020.04.24 18:08 榆林日报 徐良

文/徐良

201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站在书屋临窗凝望了一会儿烟雨蒙蒙的夜景,拉上窗帘,准备入睡。突然,一阵手机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拿起一看,是延安的区号,未待想起是谁,一个雄厚苍劲的声音传了过来:“喂,我是谷溪!”

“刘斌武他们辛苦许多年,筹划编辑出版一套《清涧当代作品选》,包括小说集、散文集、纪实文学集等。要我写序,我老了,写不动了。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你,由你来完成!”就这样,给《清涧当代作品选》写序的任务,被谷溪先生强迫甚至是命令式地落实到我这里了。

此后,不待我反应过来,几十万字的电子稿就传了过来,供我阅读参考;因内容太多,阅读量太大,在电脑上看不方便,很快打印稿也寄到了手头,以方便我阅读研究。其间,正赶上新冠肺炎爆发,国际国内,人心惶惶。我一边阅读文稿,一边思考如何写序,一边还在加紧完成中西本体论哲学方向的比较性研究课题,怎么也找不到满意的写作思路。

几个月里,斌武时常关心我阅读文稿的进度,旋探我写序的状况。我曾委婉地提出让他请更合适的人选,可他和谷溪一样,根本不知委婉为何物,清涧人的秉性、清涧石板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的委婉推辞甚至被他误解为要待遇,我知道不能再误会了,遂斩钉截铁答应“坚决而光荣地完成来自故乡的任务”!

清涧文化艺术的春天

说心里话,我为《清涧当代作品选》写序的理由退而求次,也还有三个条件可以支持:一是对故乡的由衷热爱和豪迈情怀,殊堪嘉佩而自信;二是我从事的文化思想研究工作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同属一体、本归一家;三是我曾担任榆林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对故乡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想,就把这个序言当作家乡父老乡亲布置给我的答卷,就把这项工作当作跟故乡文学创作队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就把这个机会当作和故乡亲人们聚会及说说心里话的平台。如此一来,心中负累顿然释怀,豁然开朗,立刻有了思路。就这样自然而然,原原本本一路写来,不妥之处,恳望故乡的亲人们宽宥鉴谅。

读完厚厚的三大卷《清涧当代作品选》,望着摆在案头浸润着无数心血的文稿集成,可以初步形成这样的认识与判断:

第一,《清涧当代作品选》包括小说卷、散文卷、纪实文学卷,是建国以来清涧文学作品与创作队伍的全面大会师,并首次汇聚于文本集成的形式,展现于历史舞台。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都是无与伦比而令人振奋的。无论对过往清涧文学创作的总结,还是对未来清涧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都将起到承前启后与拓展促进的巨大作用。对新时代县域文学史,这是珍贵的资料;对县域性读者,这是故乡审美情怀的释放;对清涧文化艺术界,这是莫大的典礼性成就,殊堪可嘉、可佩、可赞!

第二,《清涧当代作品选》包括小说卷、散文卷、纪实文学卷,是清涧文学作品与创作队伍的一次历史性大检阅。长期以来,编辑委员会持续追踪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清涧籍作家以及与清涧内容相关的作品,与大家联系沟通,征求意见,搜集文稿,筛选佳作,编辑校对,遂有了现在的文本集成,展现于我们面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清涧文学巨大的热情关怀,没有心中念念不忘的强烈文学梦想,没有无私而崇高的故乡文化信念,这一蔚为壮观的历史性大检阅是不可能完成的。

就我个人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受教颇多,感触颇深。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曾唤起我无限美好的人生记忆;一个个陌生而年轻的作者,又给予我莫大的鞭策与促励。他们有的是我过去人生岁月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有的是在报刊和各种新媒体反复遇见的良师益友,虽然未曾谋面,但其作品给了我浓郁的故乡关切。是故乡,是清涧,是文学,是不息的审美追求,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把清涧的文学创作队伍集合起来,形成一股澎湃的力量,汇聚于可爱的故乡——清涧这块壮丽的土地。

第三,《清涧当代作品选》包括小说卷、散文卷、纪实文学卷,是新时代中国县域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份献礼,是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春天来临的一束灿烂花朵。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离不开各个地区包括县域文学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千千万万专业的或业余的创作队伍,甚至民间的业余创作力量更接地气、更具生命活力,因为他们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清涧文学艺术创作当之无愧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就在写这个序言的同时,我获悉《清涧当代作品选·散文卷》和《清涧当代作品选·纪实文学卷》将由清涧政协文史委征集,以“文史资料”的形式率先付梓印行出版。这恰恰确证了《清涧当代作品选》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力量、更多的部门、更广泛的群体对清涧文化艺术事业予以积极支持,使清涧的文化事业和文艺创作获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四,从审美的角度看,实事求是地评价《清涧当代作品选》,其散文卷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高于纪实文学卷,而纪实文学卷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感染力又优于小说卷。主要原因在于小说创作,特别是典型形象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很多作者的审美把握与社会历史的发展高度还不能达成一致,其艺术创作的丰度与现实生活的深度容量还不能相适应,导致作品缺乏强烈的现实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从而使其社会辐射力和凝聚力难以得到集合性的升华,大大降低了小说创作的魅力。

毋庸置疑,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最高、最强烈、最集中的艺术概括与审美表达。清涧文学创作极其熠熠生辉的作品,不仅传递了清涧这块壮丽土地上乡村与城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代风云变幻,也表达了清涧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之间,不同的生活风貌和人生选择,并且将社会变化的底蕴与人生的悲欢离合,艺术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看到其潜藏的内在价值。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时代精神;既有本土意味,又含地方特色,拥有很强的魅力。就散文创作来说,王馨《故城故人:一个陕北县城的家族记忆》,航宇《路遥的时间》,刘斌武《石板户记》,以及任静、曹洁、谷溪等人的作品,拥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即是放在全国也毫不逊色。

纪实文学作品中,马宋福《他也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惠世新《民主革命的先驱——惠又光先生》、白福生《纪念革命烈士白明善》、褚银《李延培:堪比杨子荣的剿匪传奇英雄》、贺抒玉《记共产党员苏振云》、牧笛《红枣专家李运来》等作品,生动而形象地记载了清涧这块英雄土地上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光辉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进入新时代,清涧全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经济社会获得波澜壮阔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也踏着春天的节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获得欣欣向荣的壮丽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推动,得到直观而清晰的把握。至2019年底,清涧被评定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草寺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别是“清涧道情”成功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后,不仅有力促进了“清涧道情”的传承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清涧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除上述非遗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保护范围外,清涧还有市级非遗项目16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人;县级非遗项目21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1人。这对保护和繁荣清涧县域文化艺术,包括道情、秧歌、民歌、剪纸、石雕、腰鼓、唢呐以及各种民间戏剧、舞蹈、美术、音乐、曲艺、民俗等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在清涧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正在豪迈地响应国家号召,为新时代清涧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为《清涧当代作品选》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