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坚决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

2019.11.18 11:57 榆林日报 陈静仁

初冬的榆林,草木渐黄,山麓萧瑟。65岁的佳县金明寺镇王连沟村脱贫户李振生说起这两年的变化时,乐得合不拢嘴。靠着养羊,他去年收入两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贫穷,对李振生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对全市3.2万个“李振生”来说,也将成为历史。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3.2万人脱贫,134个贫困村退出,佳县、清涧、子洲3个县‘摘帽’及已脱贫人口巩固”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推动中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和问题整改工作要求在榆林落地落实,让脱贫攻坚在聚焦聚力中提质增效。

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

2018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盯“关键少数”,狠抓责任落实,确保脱贫政策落实基层“最后一米”。

今年5月7日,市委出台《关于深入开展问题整改全面提高脱贫质量的意见》,细化明确了扶贫领域每一个干部的责任,上至市领导,下至联户帮扶干部,形成了责任连带、上挂一级的追究机制。通过责任细化分解,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真正把“紧箍”套在了每一名扶贫干部头上。

在具体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上手抓脱贫攻坚,带头研究部署、直接推进具体工作落实,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督导工作、传导压力,并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上手、一抓到底,真正从“关键少数”做起。3名市委常委分别包抓3个计划“摘帽”县,其余县市区至少有1名市级领导包抓;市级行业部门“一把手”直接包抓3个计划“摘帽”县行业扶贫工作,副职分工包抓其他县市区工作。

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扶贫办配套出台《榆林市脱贫攻坚奖惩细则(试行)》,对各个层面的单位和个人如何奖、如何罚作了明确规定。同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上“四大班子”办公室、纪委、扶贫等单位抽调16名优秀干部,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在脱贫攻坚期内,常态化巡回督查暗访,落实运用《奖惩细则》。

发现好的,通报表扬、提拔重用;发现差的,严肃追究责任。截至今年10月底,已通报表扬77人、追责268人,其中涉及乡镇党政正职24名、行业部门负责人33名。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贫困群众缺啥补啥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先扶志,只有让贫困户树立起信心,致富才有希望。60岁的神木市栏杆堡镇瓦罗村折寨则组村民白青考因语言障碍,从小性格孤僻。2017年,神木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及陕建神木公司总经理乔帆成为了白青考的帮扶责任人。得知白青考的情况后,乔帆主动联系驻村干部白广考商议帮扶计划,两人多次前往白青考家中做他的思想工作。

看到帮扶干部这么热心,白青考动心了,表示愿意试试乔帆的建议,发展羊子养殖项目。人一勤快,生活也就有了大变样。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如今养羊50余只,去年一年收入6500元,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全市类似白青考这样的贫困户并非个例。为确保精准施策,我市对扶贫对象逐户逐人核实信息、因户因人施策,坚持多管齐下,贫困户缺啥补啥。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实施马铃薯一亩田良种繁供5.25万亩、谷子统繁统供项目41.7万亩,发展白绒山羊6.2万只,群众脱贫致富有了牢固的产业基础。

同时,还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68个,新建电商服务站点6个、电商扶贫龙头企业11个;新建光伏扶贫电站6个、22.7兆瓦。培训贫困劳动力5881人,转移就业10293人,自主创业457人,企业安置1177人,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1854人;建立社区工厂17个、扶贫基地13个。续聘护林员1704名,新增选聘213名,多措并举实现了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

从身边事着手——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

扶贫要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就要从身边的事着手,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全市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832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3346户46386人,全部达到国家入住标准;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899户,完工率100%;4.6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标准化卫生室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

对于佳县坑镇峁上村贫困户冯美良来说,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很舒心。“以前的住房不好,土窑,裂缝又多,一打雷下雨,房顶的泥都会掉下来,没有安全保障。现在的新房子整洁明亮,再也不用住得担惊受怕了。”冯美良说。

以前峁上村的路不好,村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下雨浑身泥。2017年,砖砌通村联户路终于修好了,可把乡亲们高兴坏了。

让冯美良高兴的事情还有不少:以前吃水,得用牲口驮着大桶到山沟里去拉,一趟得半天,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家里;以前吃饭没有菜,现在经常能吃肉。

就是这样,广大扶贫干部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让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