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式扶贫其实是问责机制在作祟

2019.11.11 10:50 在榆林网 杨亮

脱贫攻坚现在进入了冲刺的阶段,但是“重痕迹,不重实绩”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上级对下级的各项督导、检查、考核中的问责事项过多过滥有着密切关系。“基层一根针,上面千条线”,越到基层,面对的各项考核、检查越多,每来一波检查人员,就得准备一大摞台账、一大堆数据、一大捆材料……,最走心的是一波又一波的上级检查人员对特定事项的要求异有不同之处,导致基层扶贫部门和扶贫干部“三天朝东,两天朝西”,兜转上几个圈子就晕头转向了,找不到正确的航向,看似天天忙碌,却无法笃定而行。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其实是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行业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务实主义开展扶贫工作,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之类“虚头巴脑”的事情,不搞“花架子”加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实效上来。上级部门应科学规划、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分部门、分行业,以属性确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无关痛痒的问题绝不能成为追责问责的导火索,会议开没开、会议记录做没做、影像资料有没有、全不全,若这一切都是问责的原因,自然就导致形式主义的诱发。

扶贫工作是栽大树,不是植盆景。再美的花朵,华而无果是不切实用的,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情大力发展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将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秉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持续长远发展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和路子对了,脱贫攻坚才能“过大关”、“成大业”。

材料式扶贫反馈出来的是考核机制的缺陷和漏洞。上级检查考核组不能只局限于进会议室、翻资料、听汇报、看台账等摸排检查方式,而是应该多去田地里沾点土腥味,俯下身子听基层困难群众的心声和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检查过程要做到“问闻听切”,查找难医、难治的内在痛点,不流于形式、不搞花拳绣腿软功夫。(文/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