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县委书记刘维平:深化“三变”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

2019.01.02 20:07 在榆林网 刘维平

文/靖边县县委书记 刘维平

2017年以来,靖边县坚持试点先行,积累改革经验,大力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在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提升乡村自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初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靖边县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局面。为此,靖边县一些村组很早就开始思考破解“统”得不够的方法,特别是在农业集体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马季沟等生产条件较好的村从2010年开始就逐步将原有分散到户的耕地进行整合和流转,从而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后来部分村小组在全县率先签订了全组耕地、林地、树木等资源性资产统一由集体经营按股分红的协议,改革后村民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分红收益,带动其他村组纷纷效仿,为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基础。

改革探索

2017年年初以来,靖边县确立改革试点,鼓励农民首创精神,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改革试点成效。

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模式。马季沟村是靖边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一个典型范例。2017年底,全村耕地10497亩,林地39200亩,树木22000棵,水域、小型水利设施等全部归回集体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成立马季沟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及白家沟等7个分社,全国首创“增人增分红,减人减分红”的股权设置方法。2018年,村组集体规划实施了山地苹果、肉羊标准饲养、蔬菜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推进土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经营主体承包土地获得收益,带动全村集体收入达175万元,人均分红1400元,比去年增加了2.5倍,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制改革模式。2017年3月份,张家畔村引入了公司管理机制,实现了村民变股东,年实现集体资产增值100万元,年实现可分配盈余100万元,较改革前年增加可分配盈余近30万元,为县内外城中村、城郊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农业土地托管模式。2017年以来,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四咀村结合“三变”改革,不断完善土地托管模式,建成千亩小米种植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对四咀村1000亩小米基地进行了有机食品认证,带动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685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184元。四咀村创新的土地托管模式,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为白于山区脱贫攻坚进行了有益探索。

合作社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靖边县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宁条梁镇老庄村以股份经济合作形式整合荒地近2000亩,建成150亩山地果园、1500亩高粱基地和200亩水肥一体化马铃薯基地,该村千亩高粱产业与茅台酒厂签订了订单农业合同,实现每亩土地由过去基本没有收入增加到每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杨米涧镇兴和村等4个村发动村民以荒山地和劳力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成近5000亩文冠果产业。高家沟便民服务中心赵庄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订单农业形式种植100多亩南瓜,亩产值3000元以上,以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种植150亩山药,亩产3000公斤,按秋收市场价销售亩纯收入达7000元左右。

改革成效

2017年,靖边县完成了3个试点村的改革工作和26个贫困村的前期改革工作,总结形成了马季沟、张家畔、四咀、老庄等“三变”改革模式。今年以来,靖边县按照“十村示范百村推进”的思路全面推开“三变”改革,大力推广“三变”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目前,全县完成清产核资的村182个,核定资源性资产51.73万亩、经营性资产3.78亿元、非经营性资产4.02亿元;完成成员界定的村182个,认定成员29.01万人。张家畔村和马季沟村完成了股权量化并颁发了股权证,农户成员股东2857个,集体股东1个。登记集体经济组织200个,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11个;安排产业项目资金2889.4万元到9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000多万元,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35个,抽调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深入镇村开展技术培训和产业指导。通过健全组织、资金注入、技术指导等保障措施,全县实施产业项目的村集体经济基本实现“破零”。

改革经验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靖边的“三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了有益启示。

抓认识强动力。积极创办“三变”改革讲习所,大力宣讲改革政策、改革经验、改革好处,激发农民参与“三变”的积极性。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会议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均衡各方利益的办法,村干部和老党员带头入户与群众沟通交流,打通问题症结。

把握工作原则。严守政策底线,不触碰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严禁借产权制度改革之名缩减承包地。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成硬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村情实际的改革模式。注重防范风险,选择的“三变”产业和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聘请法律顾问帮助规范合同文本、股权确权、利益分配,确保改革始终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做实关键环节。清产核资主要任务是摸清集体“三资”情况,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成员界定难点是破解农嫁女、入赘男、移民、空挂户等复杂问题,准确、民主地确认成员身份。股权设置既要让农民真正受益,又要壮大集体经济,防止集体资产被“分光吃净”。设立主体主要是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或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严格依据合作社章程进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

加强产业建设。依据产业规划确立“三变”项目,既要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短期致富产业,又要兼顾发展林果、养殖、乡村旅游等长期致富产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发展壮大的新型经营主体联手组建公司等经济实体,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引导现有合作社加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县级联合社+镇级联合社+村级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鼓励在外经商、返乡创业等人员及高校毕业生领办村集体经济,带头发展集体产业。(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