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独具魅力的陕北古村落

2017.08.03 10:09 榆林日报 吕晶 王森 李强

500孔陕北传统窑洞、保存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盐文化……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拥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界人的目光——

夏日清晨,绿草茵茵,鸟语花香。走进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遍布在山上的窑洞群映入眼帘,令人震撼。沿着蜿蜒的青石小路走进院落,踏入古朴厚实的门厅,长方形的院子规整自然,体现了天圆地方的风格,石台上的茅草凉亭让复古的中式元素在这里演绎,形成了统一利落风格……

寨坬村:独具魅力的陕北古村落

古朴的窑洞院落 吕晶摄

寨坬村依托村里500孔陕北传统窑洞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旅游发展的报道,经常见诸各类新闻媒体。据了解,前往寨坬村的各类游客络绎不绝。去年以来,有不少全国知名的专家团队来寨坬村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及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情况。寨坬村的窑洞为何能聚焦如此多的目光?寨坬村的景致为何能使周边市民流连忘返?寨坬村这个独具特色的陕北古村落又有怎样的故事?记者一探究竟。

500孔陕北传统窑洞——精雕细刻的陕北农耕文化“活化石”

由榆林城南行36公里,过明长城沿线上的重要营堡归德堡和鱼河堡,经榆溪河与无定河的汇合处,顺无定河东侧的201国道向东南行14公里,就到达了这座陕北古村落——寨坬村。

抬头东望,在一片平坦的河床尽头,整齐地坐落着一排排新建的楼板房,那是如今寨坬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在那片平房之东,山势骤然陡峭,足有数十米之高。山的下部为岩石,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登上山坡,便可看见层层叠叠、或隐或现、依山傍坡而建的一院院陕北传统石窑洞。

“我们村位于黄土高原腹部的山坬,无定河中游的东岸,相距无定河咫尺之遥。由于这里地势高,可瞭望敌情,又易守难攻,过去有富户为了防御匪患兵患,就组织村民在山顶上修建了土寨,寨坬村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村里年龄最大的长者叶老告诉记者,这里有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石材,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建筑资源。

寨坬村的窑洞是陕北传统窑洞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保存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也活灵活现地传递着陕北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

窑洞里的惬意生活 吕晶摄

窑洞里的惬意生活 吕晶摄

寨坬村的窑洞以石窑洞居多,传统窑洞有500孔,一般深7—8米,高、宽3米左右。窑洞顶部堆有1米左右厚的黄土,所以窑洞既能保温,又能隔热,冬暖夏凉。窑洞外形朴实大方、整洁牢固。窑洞的门面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门框上面半圆的形状和门窗的方形组合,表现出“天圆地方”的理念。

沿着寨坬村的山路蹒跚而行,乡村闲置的一处处院落不断涌现。这些院落,朝向不一,院子大小不同,依地势而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据寨坬村村党支部书记叶士来介绍,村里有石窑洞二十来院。

为门窗刷漆 吕晶摄

为门窗刷漆 吕晶摄

俗话说,“修窑造房,一世最忙。”据叶老介绍,陕北人修窑前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坐字、选日子。修建一般要经过起窑腿、过窑穴、铺窑顶、出门面、盘炕等很多道工序,一孔石窑总共需要1000多块石头。

“为了生活方便,绝大多数村民现在都住在沿公路旁的楼板房新居,山上的窑洞也就闲置下来。”叶老说,“我真盼望这些窑洞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保护完好的3000多亩林地——侧柏松和大扁杏树制造“天然氧吧”

近几年来,有关空气质量的报道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寨坬村的村民却不用为此担心。

走近寨坬村,只见整个村子被群山环绕,山林植被良好,随处都是草木相连。满山的侧柏松和大扁杏树枝叶茂盛,苍翠挺拔。微风掠过,湿润的青草味儿夹杂着松香和新鲜树叶的味道扑面而来。漫山遍野的3000多亩林地围绕着村庄,让寨坬村变成了“天然氧吧”。

据了解,从1999年以来,寨坬村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共栽植林木3000多亩。站在寨坬村的山顶眺望,山峁上、沟谷里,一排排、一片片生命力旺盛的侧柏松和大扁杏树,将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壑覆盖得严严实实。

碾子

碾子

“记得这些树刚种上那会儿,为了保证成活率,村里家家户户按地承包给树浇水。由于交通不便,有的村民从半山上挑水上山,有的村民用车子拉水浇树,付出了极大的艰辛,才换来了今天的满山绿色。”叶士来告诉记者,这里的树多了,山也变绿了,空气自然就好了,慕名而来的人与日俱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寨坬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植树造林带来的好处。围绕在村庄的3000多亩林地,不分昼夜地起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分、防风降噪的作用。

“我经常一大早就去山里干活,从山底爬上山坡,一路上空气非常好。深深吸上一口气,就觉得精神抖擞,干活特别有劲。”正在山顶的绿豆地里忙活的王大妈说。

村民叶崇庆在城里上班,但他经常回村里居住。“乡下空气好,生活节奏慢,安静悠闲,以前搬到城里住的人也常常回来。”他笑着说。

陕北传统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连绵不断的绿色……这些都是摄影爱好者绝佳的素材。“满山滴翠,鲜花似海,处处皆是美景,仙境一般的画面目不暇接,如果这里打造成旅游景点的话,一定会火起来。”一位来自山西的摄影爱好者王先生感慨地说。

遒劲苍老的酸枣树——见证寨坬村的变化发展

在寨坬村的半山腰处,有一棵酸枣树特别引人注目。“听老辈们讲,这棵酸枣树活了上千年。每年秋天,酸枣成熟以后,树身一片火红,在黄土高原雄浑的土黄色大背景下,与蓝天白云互相映衬,显得蔚为壮观。”叶老说,前几年,由于酸枣树旁的山路太窄,村民动用装载机修路时,不小心压着了酸枣树,树的主干发生倾斜,很多人以为酸枣树受了重创。

但几年过去了,这棵老树没有倒下。如今,这棵老树已被扶正,树的主干足足有50公分,愈发遒劲苍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酸枣树!”看到寨坬村的这棵千年酸枣树时,来自延安的小伙刘伟惊奇地说。

千年酸枣树

千年酸枣树

初夏时节,这棵古树裸露的树根就像一只巨大的手,盘根错节,牢牢地抓紧大地,苍老的树皮就像黄土高原纵横的沟壑布满全身。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雨,酸枣树跳跃腾挪长出独木成林的势头,蔓延开无数条枝干,庞大的根系上,又生长出无数株小酸枣树苗。

“这棵古树是我们村里的吉祥物,它见证着村里的变迁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叶老告诉记者,村里的古树就如同沙漠戈壁上的胡杨,能生长千年不死,埋在土里千年不烂,村里祖祖辈辈的人也是靠这种精神度过灾荒,逃过兵祸,战胜了无数的磨难,顽强地生存发展着。

千百年的风霜雨雪,都深深地镌刻在古树的身上。古树见证着寨坬村的兴衰变化,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村中,庄严肃穆。

专家眼中的寨坬村——一块美丽乡村建设的璞玉浑金

“寨坬村就是中国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块‘璞玉’、一块‘浑金’。”专家孙君在去年召开的“陕北窑洞活化与复兴”专题讲座中这样说,“窑洞在陕北黄土高原并不稀缺,但类似寨坬村这么集中、完整、全部闲置、保存较好的窑洞并不多见。”

茅草凉亭 吕晶摄

茅草凉亭 吕晶摄

孙君说,人类是穴居动物,陕北传统窑洞适合人类居住,北方地区缺水,空气干燥,人类居住离地面越近,越接地气,空气湿度越适宜,加上陕北传统窑洞的独特功能,能使窑洞里的温度和人的体温最接近。

孙君认为,坚持天人合一,中国的农村就能保留下来。他说,汉字中“家”字的古篆字写法,就是房子下面一头猪,农民不养猪羊等牲畜,我们就没有肉食可吃;农民没有菜园,我们就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所以一个地方保留良好的伦理道德,这是文化;一个地方保护好山和水,天人合一,这是文化;能保留比较好的民俗,就是文化。

“我们的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要成功,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因为这种窑洞的气魄和格局不可能再有了。”专家蔡甦说。

专家指出,寨坬村的发展重点要在窑洞文化、生态文化、盐文化上做文章,按照低碳、环保、节能、效益等现代科学理念,打造集旅游、生态、休闲、养老为一体的多业态发展模式。

寨坬村窑洞群

寨坬村窑洞群

蔡甦建议,深入挖掘寨坬村历史悠久的食盐制作工艺,建立盐文化博物馆,在室内采用硅胶雕塑的形式,复活捞盐、打盐过程,制作一些盐文化衍生品进行展览和销售。

有专家认为,经过严格实施退耕还林,寨坬村现在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春季杏花漫山遍野,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果实丰盛。这里负氧离子丰富,非常适合人们生活,具备休闲开发的条件。

上盐湾镇党委书记惠兴春介绍,近几年来,榆阳区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硬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当前正是寨坬村发展乡村休闲体验、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建设美丽乡村的好时机,村民都期盼依托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搭上致富快车,过上好日子。”惠兴春说。